勇气: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
阿德勒心理学的治疗目标,就是增进个体的勇气,去面对人生诸多问题。
81.
勇气就是克服困难的动力,缺乏勇气的人,一遇到困难,就会坠入人生的黑暗深渊。
- 只要有勇气,就不会失去共同体感觉,能抱持共同体感觉克服困难。
82.
人只有在觉得「自己有价值」时,才会感受到「贡献感」,才能够拥有勇气。
- 人只有在觉得对他人有贡献时,才拥有勇气。
- 「共同体感觉」和「勇气」,都是从自己的「贡献」开始。
- 唯有自己主动对他人有贡献,内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来自他人的「谢意」。
83.
不为他人的评价所左右,接受真正的自己,拥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。
- 「勇气就是共同体感觉的另一面。」勇气就是即使面临困难,也不放弃「关心对方」「优先考虑对方」的意念,用动力解决问题。缺乏勇气者面对困难,一定会以自己为优先考虑,舍弃共同体感觉。
- 满脑子只想自己的事情,非常在意他人评价,就是缺乏勇气的人。拥有勇气的人,不会在乎他人评价,就算得不到赞美和认同,也会因为对他人有贡献而感到满足。
- 带给对方勇气,就是告诉对方不必在意他人评价,也不必刻意做些掩饰自己的行为——「别人怎么想都没关系,你只要做自己就行了。」
- 接受并认同真正的对方,就是带给对方勇气。
84.
称赞对方不是一件好事,因为赞美等同于向对方传达「你不如我」「反正你不可能做得到」这种意思。
- 称赞这个行为的前提,有着「反正不可能做得到吧」这种预想。
- 称赞是一种由上往下、以上对下的关系。称赞是俯瞰的视线,带给别人勇气要用平行的视线。
- 以平行的视线代替俯瞰的视线,就能带给对方勇气。
85.
不要指责对方的失败与不成熟,也不要因为对方做不到就全盘否定,因为这么做,只会夺走对方的勇气,剥夺他靠自己克服困难的机会。
- 我们很容易无意识地挫伤他人。只有避免剥夺他人的勇气,才能使其拥有勇气。
86.
人的心理与物理学不同,追究出现问题的原因,只会剥夺别人的勇气。应该将焦点放在如何解决以及是否有解决的可能性上。
- 所谓挫伤(剥夺)勇气的行为,就是找出问题,否定对方,以追究原因为名,责备失败者。
- 探究原因最终只会让人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,因而逃避,丧失勇气。
87.
人的行为中有95%是正确行为,但我们往往视之为「理所当然」,而忽视这些行为。千万不能着眼于仅占5%的错误行为。
- 只着眼于二三成不足的那部分, 而无视七八成值得称赞的那部分,这样做只会挫伤一个人的勇气。
88.
不是「阴郁」,是「温柔」。不是「反应慢半拍」,是「谨慎」。不是「老是失败」,是「面临许多挑战」。
- 只要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,就能将缺点变成优点。即使当事人毫无改变也没关系,只要换个角度看就好。
- 只要改变观点,世界就会骤然改变。
- 请从不同角度看待否定自己和他人的话语。
89.
重要的是「共鸣感」。「共鸣感」就是用对方的眼睛看,用对方的耳朵听,用对方的心感受。
- 带给对方勇气时,最重要的是要与对方有「共鸣感」。
- 共鸣感说穿了,就是关心对方。一味寄予同情的人,不是关心对方,而是关心自己,只是将自己的关心套用在对方身上,这就是失败的开始。
90.
用以「我」为主语的请求语,取代命令的口气,光是这样就能带给对方勇气。
- 以「我」为主语的请求语给人温暖的感觉,而且让对方有选择的余地,感受到「自己的立场与状况受到尊重」。
91.
「你把蛋糕吃光了?太过分了!」不能像这样生气和责备对方,而要告诉对方:「我也好想吃呀!真是太可惜了!」
- 转换成以「我」为主语的表达方式不但不会让对方受挫,还能委婉传达你的意思。
92.
就算觉得「还不行」,也要让对方试试看。即使失败,也要对他说一声:「这次一定没问题。」这一点很重要。
- 无法容许对方失败,便无法带给对方勇气。
- 例:孩子看着父母将果汁倒入杯中,自己也想尝试,但很多父母会以「你还不行啦,会洒出来,我倒给你喝」为由拒绝。这么响应,会挫伤孩子的勇气,甚至会因此觉得自己无能而放弃挑战的念头。——应该让孩子试试,哪怕弄脏桌子也无妨。孩子面对失败时,需要他人鼓励,只要对他说「再试一次看看吧!这一次一定没问题」,就能带给他勇气。
93.
过于溺爱,也会剥夺对方的勇气。你要做的不是出手援助,也不是一味宠爱,而是让他学习独立。
- 一直备受宠爱的孩子,一旦面临不得不独立面对问题的时候,会感受到强烈的挫败感。
- 对孩子,要注意避免过度保护,以防造成孩子对家长的过度依赖。
- 所谓带给孩子勇气,就是给予孩子自行克服困难的动力,绝对不能让孩子予取予求。
94.
不要一味地指责对方的错误、打破沙锅问到底,而是提议:「这样的做法如何?」这才是培育对方最有效的方法。
- 焦点解决咨询:聚焦于解决问题的方法,不是指出问题、分析原因,而是直接将焦点放在如何有效解决问题上。
95.
乐观的人,不会懊悔过往,也不会对未来惴惴不安,只看得到此时此刻这个「当下」。
- 乐观并非单纯的乐天派。乐观是指有根据、做足准备,而且会检视悲观,做好悲观的准备,却采取积极的行动。
- 《幸福散论》作者哲学家Alain:「悲观主义是一种心情,乐观主义是一种意志。」——乐观主义不是天性,而是下意识努力养成的一种意志,能为自己带来勇气。
96.
就算行为有问题,背后的动机与目的,也一定出自于「善」。
- 不要一味指责,而要针对善的动机,先带给对方勇气。
- 例:母亲外出,孩子吵着要同行,哭闹乱扔东西。——孩子的动机无非是「想和母亲在一起」,动机出于「善」,感受到孩子的这种心情,对他先说「其实妈妈也想和你在一起」,这样可以先带给孩子勇气,然后再和孩子沟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