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型态:性格能在当下的瞬间被改变
虽然人们对于自身,以及关于人生各种问题的意见,无法理解也无法清楚说明,却还是抱持自己坚守的行动法则而活着。
30.
所谓生活型态(性格),就是人生的设计图,被称为人生的脚本。只要改变生活型态,人生就会骤然改变。
- 生活型态是指生活癖好、惯有的行为模式等,也即一般情况下所说的个性、人格。因性格给人无法改变的印象过于强烈,阿德勒以「生活型态」代之。
- 生活型态不是「因果律」主张的天生的东西,而是可以依自己的意愿决定的东西,随时都有改变之可能。
- 沉默寡言、老被边缘化的人,不是「性格温顺」,而是「不相信别人的性格」「觉得自己有不可能被人喜欢的性格」,只要找到隐藏在「温顺」深处的核心信念,改变之,就能彻底改变行动与情感,也就是改变生活型态。
31.
「我是……」「世人是……」「我必须是……」性格的深层部分,存在这三种价值观。
- 性格的深层部分有着三种价值观与信念(生活型态):自我概念(我是)、世界观(世人是)、自我理想(我必须是)。所谓的开朗性格、沉闷性格、亲切性格等,都是浅层性格,皆根据于这三种价值观。
- 举例:自我概念(我对任何人都没兴趣),世界观(大家不会理睬无趣的人),自我理想:反正没人会理睬我,我还是低调沉默些好。——拥有这种生活型态(三种价值观)的人,浅层性格是个性沉闷、怕生等,不是要「沉闷」的人变得「开朗」,而是必须改变这三种价值观。
- 改变自己的第一步,就是了解自己的生活型态。
32.
一个人的生活型态在十岁左右,就会靠自己的决定而定型,而且就这样使用一辈子。
- 小时候生活在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,为了得到自己的想要地位,得到关注与疼爱,不断尝试和犯错,积累应付各种状况的方法与经验,以此来界定个人的想法。这就是以生活型态为核心,在塑造自我概念、世界观与价值观。
33.
戴上粉红色镜片的人,误以为世界是粉红色的,丝毫没有觉察自己戴上了眼镜。
- 戴上有色眼镜看待任何事物的生活型态,这就是「认知偏见」。我们只能透过认知偏见来看待世界,无法完全客观地看待事物。
34.
即使一直以来的生活型态带来种种不便,人们还是不想改变,就算扭曲事实,也深信自己才是对的。
- 由于认知偏见而扭曲事实,捏造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。
- 我们无法逃离认知偏见,依据认知偏见、只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,其他的都以例外处理。
- 例:某自称有预见未来能力者预言半年后会发生大地震,呼吁大家祈福。结果并未出现地震,相信他的人在认知偏见驱使下,会认为正是因其号召大家祈福才幸免于难,从而更加强化自己的信念。
35.
被从小骂到大的人,不一定会变成个性沉闷的人。究竟是接受父母的想法,还是将父母视为反面教材,取决于「自己的意愿」。
- 生活型态的养成,受出生顺序、身体器官问题、家庭关系、父母期待等因素影响,但这些只是影响因素,是材料而已,每个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「目的论」选择生活型态,并按照自己的意愿逐步完善。
36.
过着幸福人生的人,生活型态(性格)一定合乎「共识」。单凭个人扭曲的理论而构筑的性格,永远无法获得幸福。
- 共识具有共同与感觉的意思,「无论是对个人、组织还是家庭来说,都能接受」。共识不等于常识:让小孩子上学接受教育,这是世间常识,但要是孩子在校遭受欺凌,就不应该强迫他去上学,这时不去上学就是一种共识。
37.
这个世上没有「个性火爆的人」,只有「常常使用愤怒这种情感的人」。不必彻底改变自己的性格,只要改变自己使用情感的方式就行了。
- 改变性格,不是改变与生俱来的脾性,而是改变「使用情感的方式」。
- 改变性格,不是要替换个人之前已有的精神所有物,而是学习如何善用自己拥有的东西。不是该不该生气的问题,而是如何处理愤怒的情绪、改变愤怒的频率。
38.
只要有心想努力改变自己,就非常有可能改变生活型态。直到人生落幕的前一两天,性格都是可以改变的。
- 要想改变生活型态,先要清楚了解现在的生活型态,了解存在于性格本质中的中心信念(自我概念、世界观、自我理想)。
- 为了解三个价值观,阿德勒心理学运用了家族构成分析、回想过往以及唤醒与分析幼年少年时期的记忆等方法,借助咨询师的力量,由自己改写生活型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