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感:隐藏在情感中的目的
最重要的问题,不是「从何处而来」,而是「要往何处去」。
20.
不是因为悲伤而流泪,而是为了责备对方,博取同情与关注而哭泣。
- 阿德勒目的论:所有行动都有目的。
- 「使用的心理学」:不是「感情促使人冲动」,而是人「使用感情」达到目的。
21.
不是因为一时气昏头而破口大骂,而是为了「支配」对方,创造与利用名为「愤怒」的情感。
- 所谓「愤怒的情感」,是为了达到将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对方并支配对方的「目的」而「使用」的手段。
- 使用感情的目的有两种(情感就是用来驱使对方与自己的):一是为了操控支配对方,也就是用突然爆发的表情和态度威吓对方,操控和支配对方,令其听命行事;二是达到刺激自己的目的,即是借着「使用」感情一事,驱使自己付诸行动。——借由情感「推自己一把」。
22.
情感像是让车子启动的汽油,不是受情感「支配」,而是「利用」情感。
- 人只凭冷静的判断,往往无法付诸行动,所以需要情感这个触发器。情感是用来驱使行动(如喜欢一个人遂想与之结婚)或适时刹车(如突然有种不好预感故决定不做)的。
- 使用被创造出来的情感,促使自己和他人付诸行动。绝对是先有情感,而不是受情感支配。
- 别受情感支配,要擅于使用情感。用心倾听内心的情感,也许就能找到驱使自己前进或后退的契机了。自己的情感早就知道该怎么做了。
23.
不是由于不安,所以无法外出。而是因为不想外出,捏造了不安的情绪。都是因为先有「不外出」这个目的。
- 患有脸红症者,不是因为患有脸红症而无法谈恋爱,而是因为恐惧恋爱,所以患有脸红症。(也许为了谈恋爱,非得主动告白,这会伴随被拒绝的风险,这就是一种恐惧。或者担心交往之后,彼此关系反而不好。……对于这种风险感到恐惧者,就会捏造出脸红症。这是由于先有一个目的存在的缘故。)
24.
孩子只能用「情感」支配大人。长大成人后,还想使用情感驱使别人,就是幼稚的行为。
- 婴儿不会说话,用哭泣表达各种需求。他们透过这种情感表现,得到想要的一切,然后在重复行为过程中,学会「使用情感」得到必要的东西,这就是「学习」。也会塑造在性格中。
- 频繁利用情感的人,也许就是在反复利用孩提时代的成功模式。利用愤怒的情绪驱使身边的人,或者用眼泪攻势迫使对方屈从自己。
25.
抱持嫉妒之心,支配另一半,对方终有一天会离你而去。理性的沟通才是成熟大人的做法。
- 婴幼儿时期的成功模式(哭泣吵闹)不适用于成人世界。唯有靠理性说服对方,才是成熟人达成目标的方法。唯有彼此理性沟通,才能双赢。
26.
对亲密爱人撒娇,对快递员极度不耐烦。人会依对象和情况不同,采取不同的行动,因为所有行动都有目的。
- 所有行动都有「对象」和「目的」,一边揣测一边观察,便能摸清对方的心情。
27.
意识与无意识、理性与情感的纠葛,都是谎言。所谓「我都知道,但就是做不到」的说辞,其实只是「不想做」罢了。
- 阿德勒的「整体论」:意识与无意识、理性与情感,有时候看似矛盾,但也是朝向同一目的、相辅相成在运作,好比踩油门和踩刹车。
28.
「我无意识地做了这件事……」「理性败给了欲望……」这些只是欺骗自己与对方的「借口」。
- 决心减重者,忍不住偷吃薯片,借口「无意识地吃了」「败给了欲望」等,事实上你是依自己的意愿判断,认为吃进肚子才是「对的」(有利的)选择。(这种人的潜台词:「破例一次没关系吧」「比起减肥,吃掉手上这包薯片才重要」。)
29.
别想操控愤怒之类的情感,因为情感是「排泄物」,操控「排泄物」也无法改变什么。
- 情感只是生活型态(性格)的排泄物,操控排泄物也无法改变什么。唯有改变生活型态,情感才能自然而然地改变。
- 生活形态:对于事物的理解方式,即以认知为核心的基本信念。(「刺激」-「认知」-「反应」)
- 我们无法操控被称为「愤怒」的情感,只能修正产生这种「情感」的「认知」。(在走廊擦肩而过的异性对自己扑哧一笑,有人的认知是「对方对我有意思」从而感到喜悦,而有人则认为「对方在嘲笑我」从而有「愤怒」感。「对方在嘲笑我」的认知中其实隐藏着「自己不可能被别人喜欢」这种自我否定的生活型态,这才是应该修正的对象,就算能操控「愤怒」的情感也是毫无意义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