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卑感:接受真正的自己

人是一种怀有自卑感的存在。

11.不是因为你不好,而有自卑感。无论看起来多么优秀的人,多少都会感到自卑。只要还有目标,当然就有自卑感。

  • 目标往往比现状来得高远。正因为目标永远不会有达成的一天,所以自卑感油然而生。
  • 自卑感不是「大大不如他人的人特有的东西」,其实不只你,身边看似完美优秀的人,大家都抱持着「主观的认定」,这就是一种自卑感。

12.怀有自卑感,不代表自己心态不健全,要看自己如何看待自卑感。

  • 自卑性:长的不好看、个子矮、胃肠不好等与弱特点有关的具体事实;
  • 自卑感:自己「主观认为」自己低劣,就算没有具体的「自卑性」,只要自己感到低劣,也会产生「自卑感」。这是一种主观认定。
  • 自卑情结:以「自卑感」为借口逃避人生的各种课题。如果以自卑感作为发条,反而更能激励自我的人,是怀有「自卑感」却没有「自卑情结」的人。
  • 「都怪父母遗传给我一个不聪明的脑袋」「家境不好导致我个性沉闷」——将现在的问题推给别人,放弃努力,只想逃避人生的课题,这就是「自卑情结」。不健全的心态不是「自卑感」,而是「自卑情结」。

13.有许多以自卑感为借口、逃避人生课题的胆小鬼。也有不少以自卑感作为发条而成就丰功伟业的人。

  • 以自卑感作为发条,产生补偿作用,才能成就丰功伟业。

14.一旦做对了的事没收到关注,人就会试图去做不对的事,以求受到「负面关注」。我们不该为了迫使人生陷入悲惨境遇的事而努力。

  • 特里莎修女:「爱的反面不是仇恨,而是漠不关心。」

15.逞强是自卑感的另一种表现。不要努力「看起来很强」,而是努力「变得很强」。

  • 自卑情结是以自卑感为借口,试图逃避人生的课题。
  • 真正自信者不会刻意夸耀自己很优秀,强调优越是自卑感的另一种表现。「优越-自卑情结」,是一种变形的「自卑情结」。
  • 努力「看起来很强」的人,内心隐藏着强烈的自卑感。

16.热心的人,不见得是体贴的人。他只是想让对方依赖自己,真切感受到自己是个重要的存在。

  • 有些人为了隐藏自卑感,强调自己的优越性,习惯轻蔑、指责对方,借此提升自我价值。
  • 有些热心的人,绝对不是单纯的体贴,而是借此让对方依赖自己。
  • 更高明的策略是责备自己、伤害自己。这种行为乍看似乎是在责备自己,其实目的只是借此指责家人和周围的人:「都是因为你们,我才会活得这么痛苦。」当事人只是借此来博取同情与歉疚。
  • 人会试图使用一切手段,证明自己是个重要的存在。

17.人要是不受注目,哪怕使恶,也要引起他人的注意。一旦失败,接下来就是刻意暴露自己的无能。

  • 鲁道夫·德雷屈尔(将阿德勒心理学体系化),主张「不良行为的四个目标」(亲子、夫妻、上司、下属、朋友间亦是同理):
    • 引起注意:孩子渴求父母关爱时,会阻止父母与其他孩子说话,引起父母注意,要求父母陪在身边。
    • 夸示权力:若不奏效,孩子会闹脾气,拒绝吃饭等,倾尽全力引起别人注意,达到目标「夸示权力」。
    • 报复:一旦遭到大人喝阻,孩子感觉受伤时,就会试图报复,做出出格之事,故意惹父母不高兴。
    • 逃避:直至孩子终于放弃努力,刻意让大人看到自己的无能和缺点,试图逃避种种人生课题。

18.「大家都讨厌我。」「这次不成功,下次肯定也不会成功。」只要试着冷静举证,便能破除这种「迷思」。

  • 基本错误:阿德勒将与过度的自卑感有关、以自虐方式阻碍自己成长的错误思维称为「基本错误」。
  • 过度的自卑感是不健全的心态。克服「基本错误」的方法,就是冷静地举证,用具体数字去确认,让自己发现原来是自己多虑了。(如,班上的同学都讨厌我,其实是并不尽然,冷静想想,也许只有五六个人讨厌自己而已。)
  • 不断重复这种方法,破除自我设置的障碍,就能慢慢克服过度的自卑感。

19.责备一无是处的自己,永远无法得到幸福。唯有勇敢地认同现在的自己,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。

  • 不求做个完美的人,而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。
  • 人必须拥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,要接受并喜欢有缺点、甚至一无是处的真正的自己。
  • 不是 「Only If(若能克服缺点),I am OK」,而是要有「Even If(就算有缺点),I am OK」的勇气。——这就是接受不完美的勇气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